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

惠心院 vs. 興聖寺

出了宇治神社往左走,惠心院就在不遠處。





 由真言宗開山祖師弘法大師空海在821年所建,原稱為龍泉寺。後來因被惠心僧都源信重建,故而後則命名以惠心院。而相傳源信即是在「源氏物語」中,替浮舟落髮的僧都之原型。當初所建造的寺院,目前只剩下大門及正殿。



殿內供奉平安時代所造之木製十一面立觀音。

庭院中的地藏王菩薩,旁邊立著許許多多的小小地藏王,還利用紅色風車作為裝飾。


 再往內走些,有片花圃。但是好像疏於整理而略顯凌亂。

出了惠心院再往左方前行,會經過一座橋,橋邊立著這棵金黃的銀杏樹。這棵就是剛才在橘島時往對岸看到的銀杏樹。還了日本幾次,終於看到整顆金黃的銀杏了,黃澄澄的,真是美麗耀眼。




在此處撿了漸層的銀杏葉片。


 橋上望向剛才走過的對岸

宇治川湍急的河水


路上行走時,看到日本阿伯爬著樓梯正在採柿子,滿樹的果實真吸引人的目光。站在樹下一會,幻想阿伯會用雙手捧著剛摘下的柿子,客氣的告訴我們要送我們吃……

啊……果然是幻想……
小氣……

再往前走,則可看到興聖寺的石碑。


石碑後這條上坡的小路,就稱為琴坂。


而此處最有名的景點,即是這條琴坂。沿路上遍植楓樹,故聽說在春天時為美麗的綠色隧道,而秋天時則可欣賞美麗的楓紅。只是來訪時,只見楓葉才剛要轉紅,所以見不到美麗的景象。




坡道有點長,我好像在行軍,然而阿肥已經不行了。於是讓他徐徐前行,到了寺院時再集合碰面。


進入寺院前白色的三門,為中國式龍宮風格(網路資料說的,甚麼是中國式龍宮風格?)其實我覺得這座山門好像一顆西洋棋。

此處原是曹洞宗的宗祖道元禪師,於鐮倉時代在京都深草所創的道場,但因為應仁之亂而遭受破壞,而後於1648年,由永井尚政在宇治重建,而其本堂中供奉釋迦牟尼佛。因為遊人不多,此處反而覺得有中莊嚴的意境。



雖然琴坂以楓樹聞名,但是寺內可沒有種植楓樹喔!寺內規模不大,但是有著整齊的庭園,種植許多的松柏。






 門口旁木製的長廊


參觀鐘樓時,寺內解說員在替民眾導覽。想當然爾,我們是聽得是霧煞煞!但是解說員很熱心,明明知道我們聽不懂,還是嘰哩咕嚕的吐出一連串的日文。我們帶著有聽沒有懂的窘窘表情告訴他聽沒有,他還是很堅持的要告訴我們!最後比手畫腳的只聽懂了這座鐘樓的年份。另外就是問我們從何處來,聽到是台灣,還告訴我們台灣很好!還好有位日本遊客來了,解除了我們的窘況。啊!熱情、盡責的日本歐里桑。


出了興聖寺,原本預計要走到天瀨吊橋,但是我想阿肥可能會有點吃力(其實應該是很吃力吧),在加上已近中午,所以就免除此項刑罰,往宇治車站前進,準備轉往伏見桃山。